进勇 发表于 2022-9-14 22:41:48

《八年》序

《八年》序






路 上


  昨日,友人嘱我为《八年--成都云南知青支边纪实》作序。恐辱钦命,我婉言辞谢。但我又十分愿意拜读那些原创的文章。亲不亲,行道分,谁叫我也是曾经的知青呢?读着这些亲切的文字,那些几度发誓要忘却的过往仍然历历在目,那些似乎已被风干的记忆却异常鲜活起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曾是一段历史的深刻记忆,更是一个个家庭的牵挂、忧愁与寄托,当然也是自身的一种担当、激情与奋斗。有梦自然有美梦与噩梦,激情也会导致无序,但在那个动荡、荒唐、黑暗的年代,更多的个体经历只能是一种被迫、无助与无奈。任何个体都是渺小的。所以,知青岁月,实在刻录着一整代人太多的奉献、挣扎、抗争、渴望、逃离甚至血泪。一部知青史,实在是一幅纷纭动荡的复杂世相。

  而活生生地再现那段历史,自是一件意义非常的事情。每一个人史都可观照,都能折射出社会史的某个侧面。反顾一生,人们大都在与命运抗争;其实,又都在坚守。记忆是一种牵挂,我们需要记忆。记忆实际也是家园也是故乡,一个有家园有故乡的人才是有根的人。家山北望,关河难越,那是当年知青的一种普遍心境。有了念想、寄托、牵挂,笔下才有细节、现场、泥土、河流、森林,才有耕耘、辛劳、梦想与生活。生活是文本的第一源头。实录当时,自是史家传统。我们众多的知青战友,于有意无意中传承了史家的“实录”精神。我作个蹩脚的比喻:真实是文章的骨骼,情感思想是文章的血魂,而生活则是文章的躯干。读了这些忠于生活,饱含青春激情、甚或血泪,富于历史反思精神的一篇篇美文,一个个“我”活生生地立在我的眼前。

  我读出了大山一样的重量和黄土一样的厚度,也有不能承受之轻,有锋利异常的尖锐,也有令人化如清水的柔软……这些个珍贵的原创,如歌如吟,如泣如诉,它们都源自天性,源自本真,源自热血,源自生活的理解,源自经历的反思或一种自觉自为自省自珍。

  其实,任何文本都具有回忆性质,文章的生命力亦在于为心灵立传。任何文化承载物都只是心灵史,心灵其实是与诗歌相连的。翻开一部文学史,草根性原创性诗文,常常是最为璀璨的珠宝。

  因为感动,所以提笔。我不揣浅陋而作序,还因为:对文友,我基本上能做到唯命是从;并听说该书作者大多数为我爱着敬着的也与我一样身份的普通人,同道亦相亲:我一向认为:礼在民间、学在民间、艺在民间。中国之大,是处藏龙卧虎。心相通,命相连,遇相同,性相近,恭敬拜读,欣然领命,肃然命笔,惶惶然不能表达对作者敬意与文章美感于一二。

  我也在文字中找寻我自己,点燃记忆与凝固,找寻生活的过程。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玩味,每一份阅历都是财富,每一种理解都是思想。人生其实就是行走。找寻也是行走。我们都在路上。我们将一段行走“实录”结集,安顿好心灵,一同上路。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 杨吉成

2010年12月3日于成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