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的深处,我幼儿时穿的是母亲亲手做的布鞋。母亲当年做鞋的情景我还有印象。记得先是找一些烂衣服、旧布,在一块木板上将布摊平,涂一层浆糊,再摊一层布,大约贴有四、五层,然后拿去晒,干了以后就成了我们这里说的“布扑”。鞋底也是旧衣、烂布,大概有十来层布吧,母亲按照我脚丫略大剪好,再用一个木锥在厚厚的布上穿一个孔,然后用纳鞋底的针把长长的鞋底线穿过鞋底,那纳鞋底针的针鼻比木锥穿的孔略大,母亲就用一个顶针顶着纳鞋底的针,把鞋底针顶过去,用力把鞋底线拉紧。至于怎么把鞋面与鞋底连接成一个鞋子,我已经没有任何的印象了。母亲给我做的布鞋都比我的脚丫要长点,一说是小孩子的脚丫长得快,可以将鞋穿的时间长些,二说是“松鞋紧靺”。其实我印象里这布鞋并不是很结实,穿上没多久,大脚趾头那地方就先穿了个洞,然后五个脚趾头那地方就张开了大嘴,五个脚趾就可以出来透风乘凉了。
念小学时,家里给我买了双有一个是什么“力”牌黑色面料的布鞋,没多久,这双什么“力”牌的鞋就不合脚了,给了弟弟,从此一直到上初中,家里再没有给我买过商店里出售的鞋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也与当年的同学一样,光着脚丫上学。晚上洗了澡后,我们这里的大人、小孩都是穿木板鞋。我们这里称为“木屐”,两块鞋底般形状的木板在前端钉上两块胶皮,在路上噼噼啪啪的拖着走,在地摊上摆卖便宜实惠,有些人就干脆自己做。街上的商店也有卖,但那些专营店卖的木屐都是上过油漆、描龙画凤的,价格不菲,一般都是家境殷厚的人家才买得起。我们宿舍的一些小伙伴,不知道用一些什么的金属钉子,钉到了木屐底,晚上在水泥路面上拖着走的时候,噼噼啪啪声中还可以看见木屐鞋底闪闪的火花,让人羡慕不已!
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人在越南的北方扔大炮仗,双方干了起来。我们这里有不少的人到了越南帮助越南人抵抗美国人的入侵。他们回来时带回了据说是越南人“抗战鞋”技术,用报废的汽车外面的轮胎裁剪成脚样做底,在鞋的前端用薄刀片斜穿四个孔,在脚跟端穿两个孔,用汽车内胎裁剪大拇指宽,用两片钢锯片般的铁片穿过鞋底的斜孔,把内胎的软胶带夹住用力拉,把软胶带拉过鞋底的斜孔,一会功夫,一双以汽车轮胎为料的鞋就大功告成了!我们把这种鞋称为“海陆空”!这种鞋简单实惠,结实耐穿,能上山,能下水,很适合我们这个亚热带、特别是夏天多雨的地区,这种鞋在我们这里的草民中风靡了十几年,直到塑料凉鞋大量的问世,那“海陆空”汽车轮胎鞋才逐步退出了舞台。在我记忆的深处,我幼儿时穿的是母亲亲手做的布鞋。母亲当年做鞋的情景我还有印象。记得先是找一些烂衣服、旧布,在一块木板上将布摊平,涂一层浆糊,再摊一层布,大约贴有四、五层,然后拿去晒,干了以后就成了我们这里说的“布扑”。鞋底也是旧衣、烂布,大概有十来层布吧,母亲按照我脚丫略大剪好,再用一个木锥在厚厚的布上穿一个孔,然后用纳鞋底的针把长长的鞋底线穿过鞋底,那纳鞋底针的针鼻比木锥穿的孔略大,母亲就用一个顶针顶着纳鞋底的针,把鞋底针顶过去,用力把鞋底线拉紧。至于怎么把鞋面与鞋底连接成一个鞋子,我已经没有任何的印象了。母亲给我做的布鞋都比我的脚丫要长点,一说是小孩子的脚丫长得快,可以将鞋穿的时间长些,二说是“松鞋紧靺”。其实我印象里这布鞋并不是很结实,穿上没多久,大脚趾头那地方就先穿了个洞,然后五个脚趾头那地方就张开了大嘴,五个脚趾就可以出来透风乘凉了。
念小学时,家里给我买了双有一个是什么“力”牌黑色面料的布鞋,没多久,这双什么“力”牌的鞋就不合脚了,给了弟弟,从此一直到上初中,家里再没有给我买过商店里出售的鞋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也与当年的同学一样,光着脚丫上学。晚上洗了澡后,我们这里的大人、小孩都是穿木板鞋。我们这里称为“木屐”,两块鞋底般形状的木板在前端钉上两块胶皮,在路上噼噼啪啪的拖着走,在地摊上摆卖便宜实惠,有些人就干脆自己做。街上的商店也有卖,但那些专营店卖的木屐都是上过油漆、描龙画凤的,价格不菲,一般都是家境殷厚的人家才买得起。我们宿舍的一些小伙伴,不知道用一些什么的金属钉子,钉到了木屐底,晚上在水泥路面上拖着走的时候,噼噼啪啪声中还可以看见木屐鞋底闪闪的火花,让人羡慕不已!
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人在越南的北方扔大炮仗,双方干了起来。我们这里有不少的人到了越南帮助越南人抵抗美国人的入侵。他们回来时带回了据说是越南人“抗战鞋”技术,用报废的汽车外面的轮胎裁剪成脚样做底,在鞋的前端用薄刀片斜穿四个孔,在脚跟端穿两个孔,用汽车内胎裁剪大拇指宽,用两片钢锯片般的铁片穿过鞋底的斜孔,把内胎的软胶带夹住用力拉,把软胶带拉过鞋底的斜孔,一会功夫,一双以汽车轮胎为料的鞋就大功告成了!我们把这种鞋称为“海陆空”!这种鞋简单实惠,结实耐穿,能上山,能下水,很适合我们这个亚热带、特别是夏天多雨的地区,这种鞋在我们这里的草民中风靡了十几年,直到塑料凉鞋大量的问世,那“海陆空”汽车轮胎鞋才逐步退出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