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P33

    0
    回复
    6321
    查看
    [复制链接]

    309

    主题

    319

    帖子

    158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84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2-9-15 20: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八年》P33




    出发,在路上

    文/金 平(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五团知青)





      我下乡是1971年6月,初中毕业,17岁。回想自己的中学生活,闹闹哄哄,玩玩乐乐,一忽儿学农,一忽儿学工,一忽儿战备军训,一忽儿欢庆“九大”,没有多少文化课。如今中考、高考的孩子受的那些罪我们全没有感受;而我们经历的种种又是课本上学不来的,比如开老师的批斗会,到封存的图书馆偷书;又比如打群架,跳“丰收舞”,调皮的同学成了“操哥”“操妹”。因此,两年的中学时光不过一眨眼,快乐而惬意。真到中学毕业并且要下了户口去农村,心里还是有点不甘、不舍。

      我们上山下乡那一年,除了在省内插队以外,还可以去云南,这让人有点喜出望外!从小到大,我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加上父母在我懂事的十多年里总是被认为“有历史问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批斗、抄家、关牛棚,我因此替母亲扫街,去讨要被抄走的生活用品,看够了人的嘴脸,郁闷中想乘机走得远远!母亲支持我,说, “知道你的心思,你也大了,走吧!”多少年之后,我在母亲墓前,想到她身有残疾还放我远走高飞,不禁潸然泪下!父亲是机关里的职员,工作一辈子勤勤恳恳,少言寡语,不舍昼夜地加班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下放“五七干校”,临行前的黄昏,父亲默默地抚摸着我和弟弟的头,欲言又止。该说的话已经说了,该买的这个月的口粮也已经盛在米缸里。“往后……”望着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我第一次看见父亲眼里有两片泪光。他拽过我的手,递给我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又拽过弟弟的手,递给他一个同样沉重的纸包,嘱咐我们好好将眼下的两年初中念完,然后就埋头干活,劳动谋生。第二天一早,父亲和他的同事被载货的大卡车拉走了。这时,我和弟弟才小心地打开那个封得牢牢的纸包。原来纸包里是一套木匠工具:锤、凿、斧、刨,一把锋利的木工锯还可以拆卸。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背着我们用他那双握笔的手做成这些工具。

      到了出发的那一天。母亲被关在牛棚里,没有自由。不知为什么,远在五七干校的父亲也不被批准回家送一送我。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竟然打听清楚了我们的知青专列从他所在五七干校前的成昆铁路上驶过。那趟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没有准确的运行时间。父亲就死死守在铁路道旁,从凌晨一直到黄昏!列车猛一拐弯,我看见一座残斜照的山坡上,父亲迎风而立的身影从车窗前一闪而过,我探身窗外大叫“爸爸”-.他却难以听见……这一刻,我的心裂成了碎片!我多么想告诉他:爸爸,你给我的木匠工具我放在家里了,却带着你用过的砚台毛笔上了路!

      多年以后父亲告诉我,在铁路边等候孩子的“五七战士”不止他一个人。他那天带着馒头、水壶、小板凳,天不亮就守在山坡上,直到黄昏。在汽笛长鸣的火车呼啸而来时,他依稀听见我的呼喊,便不顾一切在铁路边奔跑,磕磕绊绊,他想抬头看清车上的儿子,又须留心脚下的路……眨眼间,火车驶过,空谷回音,他泪眼模糊地从枕木与铁轨间拾起我从车上扔下的纸团:“爸爸,我走了,我会照顾好自己,别难过!”

      知青乘坐的列车驶过的成昆线,是一条战备铁路,穿山过桥,飞崖越堑,工程极其艰险,沿途埋葬着筑路牺牲的铁道兵。铁路全长1100公里,每一公里都有牺牲的官兵,这让刚刚成人的我极其震撼!“文化大革命”中人们相互折腾,却有这么多与自己年纪相仿的战士,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修铁路!真不可思议。我注视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成群的墓碑,觉得没有他们我走不出这连绵的大山!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火车穿行到大凉山腹地,在一个小车站停留时,有个肤色黝黑的年轻人登上车厢,他挎一只盛着镰刀、水罐的背篼,像要出工。他看了看车厢里满当当的小知青,突然大叫:“啊!你们上当了,把知青赶到农村就是劳改,我在这里干一天活才值九分钱!你们去云南更远。

      更苦,不要去!快下车!”老知青的话惊醒了昏昏欲睡的支边青年们。都是同龄人,大家左顾右盼目瞪口呆,这声嘶力竭的呼喊和我们听支边动员报告完全水火不容!人堆开始骚动。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车厢那头的兵团干部和工宣队员一拥而上,大叫:“思想反动!”“破坏上山下乡!抓住他!”老知青被人反扭双手押下了车,他还在叫喊什么我听不见了,只见他的背篼被乱脚踏扁,扔在站台上……

      两天之后,火车停在一个叫“广通”的小车站,男女知青们从这里转乘大卡车去往滇西。雨季降临,狭窄的边防公路泥泞难行,上百辆车蜿蜒在横断山中,抬头是云雾缭绕的绵延群山,俯身是千仞绝壁下的咆哮江河。带队的军人告诉我们:这条路修筑于抗日战争时期,是援华美军从缅甸往中国内地运送战略物资的大通道,叫“史迪威公路”,而我们奔波五天将要到达的建设兵团,也是与“帝修反”战斗的前线!军人的鼓动让知青们热血沸腾,“前线在哪里?兵团什么样?”穿军装的参谋长大手一指:“哈哈,看见了吧,我们一路走过来,树木最多的就是云南;再往前走,树林最密、树木最粗壮的地方就是兵团啦!"

      当我拨开密密匝匝的铁刀木枝叶,从湿淋淋的车厢里探出头来,艰难行进了五天的知青车队终于停在了怒江桥头。这是一座单跨百多米的钢索大桥,两山对峙的深谷里是奔流的江水,而雨雾缭绕的对岸便是兵团农场的一个个连队,还有当地傣族、景颇族村寨,山水相依,田地紧连。后来我们才知道,这片云遮雾绕的红土山地竟然那么神奇而富庶,充满传奇,而我们的人生就有几年纠结在这里。




      刘志锽,1971年4 月,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赴云南支边。但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到云南不久,因过度劳累 心脏病发作,永远留在了红土地上。那年她刚满17岁……



      《边疆晓歌》这本书 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Copyright  © 2015-2022  西部知青网  Powered   by  www.ynzb.com    ( 蜀ICP备08006561号-3 )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公网安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