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徒步长征去延安

    0
    回复
    2816
    查看
    [复制链接]

    309

    主题

    319

    帖子

    158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84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3-5-27 22: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第 六 章徒步长征去延安
    林小仲
      
      1966年11月,我和十几名同学结伴而行,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走了几千里路,从北京穿越太行山,途经山西,翻过吕梁山,从军渡过黄河,一直途步长征走到延安。
      毛泽东八次在北京接见红卫兵后,大串联开始席卷全国,不但学生开始了串联,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部队院校学员都卷入了这场全国性的免费旅游。原来就非常困难的国民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革命是压倒一切的年代,人们似乎也顾不得这些了。
      我们从大山里的清水涧劳动回来,校园里除被北风吹残的大字报、标语,被破坏的门窗教室外,已是人去楼空,多数学生已到外地串联去了。经过商量我们选定了坐落在黄土高原的革命圣地延安为目标,响应徒步串联的号召,十几名男女同学组织在一起开始了我们的长征。
      在“文革”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演唱节目,一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再有就是《长征组歌》了,我能把《长征组歌》的歌词从头背到尾。《长征组歌》的作者是总政治部主任萧华上将,红军在江西苏区时,他和后来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胡耀邦,都是十几岁的红小鬼。《长征组歌》把红军不畏艰难险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艺术地表现给了我们,激励着我们开始了自己的一段长征生活。
      我记得那时的我穿着件不合体的军上衣,裤子上扎着绑腿,背着有被子和毯子的背包,还负责打着一面“长征赤卫队”的旗子。现在在廊坊市当宣传部长的安育中高三时是我的辅导员。那时他瘦高个子,白净的脸上戴着副眼镜,一副书生气。他除背包外还背着一个药箱,背包上还扛着一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气枪,外加上还背了一口做饭用的铁锅。事过几十年后他回忆起那段经历,说我们当年拿他当傻骆驼欺负。后来在人大念完博士去美国定居的萧庆平,背着一个松松垮垮却又鼓鼓的大背包,不知道装了些什么好吃的。曾在最高人民法院老干部局任副局长的杨安娜,小时候就是一个能说能笑的漂亮姑娘,一路上常听她像麻雀一样喳喳叫个不停。女生里还有后来也和我去插队,现在在安贞医院麻醉科当副主任的刘晓明。男生里当时最强壮的是返城后,担任过一家企业的副厂长的金羽高。我们这群人里,最有点子的要算是后来在国内贸易部一家公司任副总经理的傅中,他最大特点,能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讲得非常复杂,把一句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讲得大家都不明白。然而在当时我们不过是一群发自内心追求革命,“无限忠于毛主席”的中学生。
      我们的长征仅仅靠着一本简单的中国地图,一开始大家像舞台、电影上看到的红军那样排着纵队,举着旗子,唱着歌行军。后来人困马乏,疲于奔命的远征再也顾不上什么队形了,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咬紧牙关地朝前奔,遇到老乡不断问这里离目的地:“还有多远?还有几里路?”
      我们离开师院附中后,沿着一个大概的方向先朝西走,走来走去,走到北京西郊门头沟区的山里,天就渐渐黑下来了,四下望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时年纪小不知天高地厚,我们找了一个当地农民在山上用石头垒起来圈牛羊的地方露宿。羊圈石墙有半人高,大家从周围地里抱了些麦秆铺起来做床。安育中背的锅派上了用场,大家把背着的面熬了一锅香喷喷的咯嗒汤,那顿夜炊吃得真香。晚上大家也不管什么男生、女生打开各自的背包,一个挨一个躺成一排,和衣而睡,在星星和月亮的陪伴下,在羊圈里度过了我们离开北京城的第一个夜晚。
      11月中旬的北方,已开始进入寒风潇潇的季节。我们走过了河北的任丘,跨过了拒马河,途经林彪在抗日战争中指挥115师,聚歼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一部的平型关。平型关两面山势陡峭险要,我们登上城楼环顾四周,黄土地的枯草上有一层薄薄的早霜,给人一种荒芜凄凉的感觉。由于林彪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显赫,平型关大捷也的确是一次振奋民族抗日精神的胜利,来参观的红卫兵队伍络绎不绝。
      太行山里的行军,经常是些羊肠小路,使我们这群人吃了不少苦头。记得离开北京后没有几天,我因扁桃腺发炎,发烧到39℃多,在一所由学校教室开辟的红卫兵接待站里住了一夜。第二天我又硬撑着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强行军一天,走了100多华里,在月色朦胧时分,走到了山西的紫荆关。紫荆关这座当年的要塞边关,城墙、堞楼完好,夜色下关前的流水哗哗淌过,一轮明月挂在城上的夜空中,很有边塞雄关的气势,一天长途跋涉下来,我的高烧居然奇迹般的退了。
      我们的队伍翻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后日子好多了,去太原、去延安串联的队伍逐渐增多,行军的路也大都是较为平坦的公路,那时公路上汽车很少,沿途不远就有当地政府设立的红卫兵接待站,吃住也方便多了。我们背着的锅、气枪、药箱,甚至举旗子用的旗杆都扔了,大家开始了轻装,扔掉了一切能扔的东西。虽然十分疲劳,但无论男生女生大家还是咬牙坚持着,晚上还要在灯下用针挑去脚上的血泡,躺下时觉得两条腿酸麻得好像已经不属于自己,这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天徒步100多里的路程,走得我们精疲力竭。经过半个月的长征,队伍走到山西省会太原,我们住在山西政法干校的宿舍里,大家决定在太原休整几天。去延安的路大概还有一半路程,这时队伍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部分人主张没有必要跟自己过不去,不如改乘汽车走完后一半路;另一部分人主张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一定要走到延安。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分道扬镳。大个子安育中和几个女生改乘汽车走了,死心眼的我跟着其他人继续我们的长征。很多年后当我们还嘲笑他们是我们长征中的逃兵,他们却反唇相讥嘲笑我们愚昧。但我至今不为当时的决定后悔,一个人做事的毅力也许是从这种超乎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开始。
      我们离开太原的那天,是这次长征中走得最远的一天。当天晚上12点钟,坚持走的一行人离开太原政法干校,沿着宽阔明亮的迎泽大道朝西挺进。中间路过著名的晋祠,晚上六点多钟,走到女英雄刘胡兰的家乡,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那天我们走了130多里,真像《长征组歌》里说的“野菜充饥志愈坚,革命理想高于天”。当时的云周西村也在闹革命,造反派们竟然连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的妈妈也不放过,村里居然有标语要揪出这位英雄的母亲,“文化大革命”乱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
      在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中,使我十分难忘的是在太行山、吕梁山和陕北黄土高原,看到那些贫困的乡亲们,那些地方大都土地贫瘠,可耕地很少,交通闭塞,许多人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在太行山的一个山村夜宿时,我看到那里的人们平日只喝一些菜糊糊,人人面带菜色,孩子们大多无缘上学,割资本主义尾巴和人民公社的体制,使农民更是雪上加霜。我们从山西军渡,乘艄公划桨的木船渡过了漂浮着冰块的黄河后到达陕北,多次住在老乡家的窑洞里,窑洞中除了一铺土炕,其他一无所有。有的地方饮水十分困难,要用驴到很远的地方驮水。但黄土高坡的人都有一种特有的热情和豁达,老人们不知道京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对着我们这些北京来的红卫兵讲革命传统时,深情的讲着当年彭德怀副总司令,带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以少胜多,抗击胡宗南,保卫延安的故事。许多著名的战斗就发生在他们那里,他们就像对我们讲昨天事情一样。但这时他们哪知道,功勋卓著、在庐山会议上,为民请愿的彭德怀已被打倒,而且更悲惨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位开国元帅。村里的年轻人十分活跃,他们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唱着陕北的信天游。当年的共产党人以陕北为革命根据地,打垮了强大的国民党800万军队,统一了中国,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亿万朴实、热情,知恩图报拥护共产党的农民。共产党使他们翻了身,有了土地,但土地又很快集中到合作社、人民公社,苏联版本的社会主义和大锅饭导致了贫穷。从北京到延安的一路上,我感觉到广大农村的贫困,当然,那时我们这些城里人也很穷,但是农民更穷、更苦。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我们历经艰辛终于走到了我们的目的地——革命圣地延安。我从小熟记贺敬之的诗《回延安》,当时的心情如同诗中写的那样:“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住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对于我们这些追求革命的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亲切。延安也向我们张开了热情接待的臂膀,从毛泽东住过的枣园到八路军司令部所在地杨家岭,从中央大礼堂到凤凰山,延安对我们是那样神奇亲切。一张我们一行在宝塔山下,延水河畔的合影,常使我想起那一段不平常的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Copyright  © 2015-2022  西部知青网  Powered   by  www.ynzb.com    ( 蜀ICP备08006561号-3 )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公网安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