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开幕式现场采访录音

    0
    回复
    5903
    查看
    [复制链接]

    309

    主题

    319

    帖子

    158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584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2-7-25 11: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青春无悔》开幕式现场采访录音

      听众朋友,现在是6月8日上午九时50分,我们正在四川省展览馆东北开门前。今天,在这里汇集了密密麻麻的人们。十点钟的时候,题名《青春无悔》的有关云南支边青年的回顾展将正式开展。(音乐:青春岁月像条河)

      (兵团战士致开幕词、略)

      (揭幕,音乐)

      在歌声中,两名当年的支边青年庄严地走向前去,缓缓地揭下了伫立在东北厅门前那块碑上的绿色帷幕。绿色,象征着青春,也象征着云南茫茫无际的森林。人们怀着巨大的热情,涌进这间展览厅,我想,在这里展示给人们的,不仅是物件,而是一个过去了的时代。

      在大厅进门处,伫立着一座写着“中国”两个字的石碑,两棵被云南的红土和橡胶树叶掩埋着的橡胶树根,上面还拴着接胶乳的碗。展出的内容还包括知青们曾用过的,具有云南风情的草帽、刀、水烟筒和竹床、竹凳,以及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印着毛主席语录的搪瓷缸。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在一块木板上,贴着许多手抄的书,这些书包括《怎么办》《少年维特之烦恼》《政治经济学原理》等等。这些一个字一个字抄成的厚厚的书,正如他们所说,我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填充贫困的精神,我们是一群被人类博大文化遗弃的孤儿,在寻找精神的家园。阳光也罢,油灯也罢,照耀着我们的热情,也照亮我们谨慎的求知欲望。面对逐一展开的人生,我们慷慨地交出了学费。

      在大厅外,我采访了一个普通的当年支边青年,他说:这次展览的质量是比较高的,从它的语言,特别是写的说明,很多方面都能够激励我回顾青春的岁月,记下这一页,我感到心情很激动。我在签名簿上签下了:请记住这段沉重的历史,就是支边青年这 20年。”

      我想,那么多熟悉的面孔一下子集中在一个地方,而岁月已经流逝了,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慨。

        “我看见刚才那个场面就很激动,举例来说,就是回顾展刚要揭幕的那一瞬间,很多人冲上前去,要拍下这历史的镜头,我也冲上去了,我看见那么多人对着摄像机,那么多人拿着照像机,记住这个历史镜头,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很激动。”

      接着,我还采访了《青春无悔》的作者之一杨鲁勇。他说:“我是71年到云南,算是老知青之一了。这次写《青春无悔》这本书,我很激动,我从报上看了嘉嘉那篇文章后,一整夜都没有睡觉,我觉得心头有很多话很多话要写,后来我去找编委同志,说不管用不用,我都要写,我一鼓作气写了几篇,他们采用了两篇,一篇叫作《守灵》,一篇叫作《代价》。”

       “杨鲁勇,你刚才看了支边青年的展览以后,相信你思绪万千,你能不能给大家谈谈呢?”

       “看了刚才那么隆重、热烈,那么引人激动的场面,把我带回了过去的岁月,过去的岁月对我们来说是艰辛而严峻的,但在八年之中,我们用毅力、汗水、青春,我们度过来了。现在我想到将来,我现在不幸残废了、瘫痪了,但我愿意用当年的精神,去开拓未来。去迎接命运的挑战。虽然残废了,我认为重要的不在于人的肢体的残废,只要人的精神永远不残废,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次回顾展筹备组成员之一凌宪谈到了这次回顾展的筹备情况:

       “我们以十六七岁的年龄,到云南边疆度过了相当难忘的八年时间。这段时间给大家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拿大家的话来说,就是有那一杯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不怕了。有那一段艰苦的生活作为衬垫,打下那么一个深深的烙印,对于生活各方面的挑战,大家都能顽强地应付过去。所以在赴滇二十周年之际,大家希望有一个活动来表达这种心情。凡属当年的云南知青,听到这个消息,都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包括书的组稿,资料的征集,照片、实物搜集,直到后期制作,大家都毫不犹豫地投身活动之中,而且都是业余时间不计报酬,不计工作时间。这种精神是相当可贵的,大家有一句话,想到云南那段日子,这点苦,这点累,这点活路都不算啥,云南勐定农场还专门选了两株正在开割的橡胶树,派人专门送来。”

      在谈到《青春无悔》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四川文艺出版社的林文洵是这样说的:“编这本书是最激动的一次,因为这本书最关键的一点是现在我们文学的一个新走向。就象流沙河老师所说,正在回归它最古老的传统,就是纪实、写真。这本书从这个意义讲,是超过一般意义的小说、诗歌、散文,因为它保留了历史的起初,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当初知青提出编这本书时,我虽然承诺,但主要考虑我当时与他们有缘。20年前我送他们去云南,那时我还是一个年青教师,刚分配到中学教书,仅仅从有缘这个角度,我愿意编这本书,但当我读到三分之一的稿子时,我确实就很感动了,我觉得他们20年前,才十六七岁就去了,到了 24、25 岁才回来,这八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且时间空间跨度较大,与一般知青不同,他们是远离家乡,远离父老,在这种情况下,感受有他们的独特性。作为文学编辑,这方面有一种职业敏感,所以当我读到三分之一时,就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这本书书稿中的作者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工作量比编其它书要多一些。但我认为值得,很多稿子文字上过不了关,但我不愿砍掉,因为其中事实太可贵了,在这本书中我还发现了一点,就是它比以前的知青文学,包括《蹉跎岁月》,包括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乃至去年轰动京华的《北大荒风云录》,这些我都见过,这本书的特点是不强求一个调子,是多调,不仅多侧面,多层次,而且多调,比如有很悲壮,很惨烈的,也有很谐趣,苦中作乐,还有很体现我们四川青年人的幽默的,还有人生青春……,也就是比一般作品要丰富多彩,如果这本书是一个作者,那怕是一个大名家写,我估计也达不到这种效果。”

       “你刚才谈到,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当初你送他们到云南边疆,后来呢,你亲眼看到他们陆续回来,在这个之间,有些个么心理反差呢?”

       “这个感受,我基本上都写到这本书的前言里面了。简单地说,当时有一种被假象所蒙蔽的感觉。当时去正逢过五一节,那批娃娃去了以后,在独立三营,是个老农场,有些根底,所以还给我们端出了油栈鸭子、油炸花生米、水果等等。我觉得还蛮不错。所以没有估计到我们离开后,他们会度过那样一种三千个日日夜夜,那种“艽菜一汤”的生活。这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政治运动的压力。这一切都在这本书中披露了。我现在最大的感受是,这段历史对他们十七岁少年来讲,是过于残酷了些,但这种残酷有它的价值,对他们的成长。因为我看到今天这一万多云南知青,因这次编书接触了不少,发现他们不论现在在干什么,是在党政机关工作,还是在公司企业工作,或干个体搞写作,这批人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比现在在蜜水中长大的青年要成熟得多。因此这种东西反映在他们作品中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而这种反映他们的笔调很客观,他们不是一般的宣泄、哭诉这一类。他们成长得比一般时代的青年要坚强一些,生命力很顽强,所以我觉得这批人是大有出息,大有希望的人。从人生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之树,心灵之旅,大波大澜,大悲大苦,在人生天平上,份量最重。因此他们这一段历史必然能使他们对付今后比较困难的局面。而一般来讲,美好的时代,顺利的时代,它也不一定就使人变得浅薄、轻浮。关键是人生道路,心灵历程。比如在这个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我思考比较深,关注比较多,也能使人比较成熟,比较顽强。”

        “这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做《青春无悔》的原因吗?”

      “大概是这样,确实为过去的东西不必失悔,这点与我的看法一样,因为我们经过了许多苦难折磨,也觉得没有什么失悔的。”

       “当然,对于“无悔”二字,各人有不同的看法,《云南农垦》的主编李书卿是这样认为的。

       “李书卿同志,作为这次回顾展特邀的贵宾,你对这个展览有什么想法,请告诉大家。”

      “我是从云南来的,也是当年我们知青的娘家人,专程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来参加这个盛会,今天到展厅后,看到当年许多知青朋友,心情非常激动,特别是看到知青们一个个都成长起来了,在祖国四化建设的各个岗位上都有他们奔忙的身影,有他们立下的功劳。作为老农垦,我感到很欣慰。正如展览的名称“青春无悔”,我也这样认为,过去有人说他们是被毁掉的一代,今天他们作了一个很漂亮的答案,并没有被毁掉,他们虽然在边疆八年艰苦生活中,流过血也流过泪,但正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学到了城市、家庭、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意志更坚强,奋斗目标更明确。因此一到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好时代,他们的聪明才智就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在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我感到很欣慰。我一定把这次盛况带回去,告诉曾经关心、爱护过他们的老农垦职工,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这次展览的意义是很广泛的,在展厅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两个个头很高的外国男孩子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和电视摄像机镜头的宠儿。我看见一位带他们来的中年!教师,她正流着眼泪激动地对人们说着什么

      “这两个学生,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呢?”“是德国的”“你把他们带来有什么想法?”“我想让他们认识一下中国,了解中国的过去,到现实中来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他们的路,他们的历程。我是川大的,他们是川大的留学生。他们学汉语,也学中国文化,他们很想学中国医学。在他们心目中,中国是古老神秘而又落后的地方,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认识一下中国的现状,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而不是书本上的或国外报纸上宣传的。希望他们到中国来看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看看我们的年青人最怎样走过来的。”

      “今天这个展览使您非常激动,您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否能请您谈谈?”

       “我觉得我们国家在对青年人的教育中,很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而现在很多青年人对政治思想教育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把政治思想教育误解为一种狭隘的说教。我觉得通过青年自己的道路来反思,这个形式是最好的教育。现在很多年青人比较注重超前的享受,吃喝玩乐,跳舞什么的,特别讲究时的穿戴,当然这也无可厚非。社会发展了,人们在物质有更多的要求,但是重要的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发展。如果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伴随一种非常低下的精神状态,这与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应对现在的年青人进行一种直观的,感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政治教育本身也应该是多种形式的。而今天这个展览也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很多青年人当年去边疆,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在那里流过眼泪,流过血、流过汗,甚至作出了牺牲。反过来看,他们通过那段时间的磨炼,对他们成长为真正的人,确实志了极重要的作用。反思过去,他们更珍惜现在,现在的年青人看一看父母辈、上辈怎么走过来的,让他们不要仅仅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提高。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也希望今后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把青年人从舞厅、咖啡馆、从享受中拖到一个注重人生价值的道路上,我很喜欢这个展览,所以我带着学生来了。”

      亲爱的听众朋友,听了我们的录音报道后,相信你们各有感慨,在我离开展厅的时候,看见展厅中有这么一段话:“那片土地曾汲取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爱,我们走出了那片土地,那片土地却永远走不出我们的心。”对于曾经沧海的那一代,他们在边疆的穷乡僻壤,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推移中,在对人类命运的思索中,他们找到过真知灼见,找到过至今感动着、温暖着自己的东西。我们这一代所经历的一切,就不应该仅仅是失落。

      好,这次录音报道就到这里,这是况藻为您采写的,谢谢您的收听。



    (四川经济广播电台1991年6月8日播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类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北京分类信息

    更多+
    Copyright  © 2015-2022  西部知青网  Powered   by  www.ynzb.com    ( 蜀ICP备08006561号-3 )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公网安备案